第二届印迹乡村创意设计大赛获奖作品
作品名称:王边溪谷画家村——河北省永年区王边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设计
创作人员:蔡潇怡、薛晓娜、李建杰
主创人员所在单位:邯郸学院
赛道:村庄设计(社会组)
获奖等次:二等奖
作品简介
传统村落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不断消亡的现象,受到了越来越多专家、学者和组织的重视,特别是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机制,是传统村落保护最重要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但中国传统村落千姿百态、种类繁多,难免有沧海遗珠,而这些暂时还未被列入名录的村落的存亡,也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
本方案所着眼的冀南地区沟谷窑洞型传统村落——王边村,其蜿蜒曲折的沟谷、黄土风貌的窑洞、古朴古韵的清末民初老建筑共同组成了一幅独特的乡村画卷。此类村落是冀南地区少见且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尤其是在当前美丽乡村建设浪潮下,这类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规划显得格外迫切。
本设计首先确定了王边村保护规划的范围、原则、内容、措施、实施建议,从村庄传统格局、沟谷窑洞风貌、文物古迹、风貌建筑、历史文化价值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几个方面进行保护并提出相应措施。
发展规划以“访古式”更新和产业发展为导向,提出了沟谷封禁式和“访古式”更新模式,探讨了窑洞和老建筑在防潮、通风、采光、厨卫改造等方面的更新措施,文化活化再生、功能空间更新的内容,基础设施更新重点为排水系统的组织以及阶梯收集雨水、生态处理池、设置街巷边沟等排水措施。
创作思路
一、规划原则
(1)保护遗产本体及环境真实性的原则
保护村落肌理、空间格局、巷道尺度、环境绿化和文物与历史建筑的真实历史信息,真实保护古村所承载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
(2)保护利用的可持续性原则
抓住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力契机,在科学有效保护的同时,促进村庄的协调发展和合理利用,增强村庄的发展活力,坚持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坚持近期建设与远期建设相结合,提升村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保持村庄内生活的延续性原则
王边村的保护应以人为本,切实改善村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保持一定比例的原住民,禁止大拆大建带来的人口迁移,以居住职能为主,维护村庄生活的延续性。
(4)村民公共参与原则
结合村庄自身特点,规划体现自下而上的运作过程,充分发挥基层民主,落实民意,保障村民公共参与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全过程,提升规划的公平性与可操作性。
二、规划目标
充分发掘王边古村的历史文化资源,整体性保护王边古村,包括古村本体和与其相互依存的周边自然环境,包括物质文化遗存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村落价值特色,彰显王边村的独特魅力。
完善村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改善环境卫生,促进村庄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村民的生活水平。
在保护的基础上适度发展旅游,提升村庄发展的活力,使村民因古村的保护而受益,提升生活水平,并带来可持续的、长久的利益。
三、规划思路
1、以产业促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传统村落的保护不能仅仅依靠政府拨款、民众自筹的资金来维持,这样是无法长久的。只有挖掘村落自身的优势,建立特色产业才是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可行之路。以产业为主导的传统村落更新,是以产业规划为核心,配套村庄风貌规划、民居改造设计、基础设施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和运营管理模式的综合性的规划模式。
2、“访古式”更新
“访古”,在古代有查考古训和探寻古迹的含义,“访古”,即探访、走访、访问,而非“仿制、仿造”。“访古”而非“仿古”,不能古板的“修旧如旧”,一味地使用旧材料,沿用旧功能,恢复旧外观。“访古”是对“古”的回忆,忆起的是乡愁,是对民族根性家园的追溯。
访古式更新,指对历史建筑,风貌原汁原味,更新其使用功能和基础设施,对风貌建筑,适当赋予其时代气息,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
作品应用场景
王边村总体定位为:王边溪谷、画家村,休闲民宿、旅游村。
打造以沟谷为基底的灵性清幽溪谷环境,以艺术家工作室为基础的艺术创作基地、美术写生基地,以旧窑洞、老院子、新民居为载体的特色休闲民宿;着重体现以“奶奶土堆、爷爷槐”为精神寄托的迁徙文化祭祖圣地,以王边酒、石泉香为代表的酒文化酒作坊酒市场,以文革时期为背景的红色文化,形成集自然美景、艺术创作、民宿休闲、祭祖圣地、酒坊酒场为一体的旅游度假区。将王边溪谷打造成京津冀地区最有活力的乡村旅游胜地
包含的中国乡村文化元素及作品设计过程中的农民参与度
1、价值特色一:村庄传统格局完整,风貌独特
虽历经沧海桑田,但王边村仍较为完整地保存了村落的传统空间格局,古风古貌依旧。村庄整体格局为梯形聚落,上下盘道,高低错落,大体空间形态及街巷网络随村民居住形式(如:窑洞、砖瓦房、新民居)的变迁而延伸。村庄周围自然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站在永焦线上俯瞰村庄全貌,便可感受到其神秘的气息,引人入胜,极想下去一探究竟。
2、价值特色二:冀南地区特有的黄土窑洞风貌
窑洞本是黄土高原的产物,出现在华北地区是比较罕见的。当人口刚迁移到此时,由于没有足够的经济基础建立房屋,而成本低廉、挖掘方便的窑洞就是首选。王边的窑洞基本为靠崖式土窑,尚有一定保存。但由于受到雨水侵蚀、植物蚕食与长期无人居住的影响,坍塌情况比较常见,也有少量内部空间相对坚硬的窑洞保留完好。
3、价值特色三:冀南地区少有的清末民初老建筑保存比较完整的村庄
王边村的清末民初老建筑,材质以青砖小白缝为主,配以砖雕、木雕等。王氏祠堂、震山河等保留较好,也有大户人家的院落空间保存相对完整,有很好的研究价值。这些建筑在保留华北建筑特色的同时,也融合了山西大院的部分风格。
整个设计过程,
设计中的难点及解决办法
1、村庄传统格局保护(1)核心特点及形成原因:王边村的传统村落格局,主要由四个阶梯的地形和街巷空间构成。第一阶梯为新民居和村庄对外交通道路;第二阶梯为窑洞、清末民初建筑和院落或者土崖壁;第三阶梯为窑洞、老建筑、沟边街巷空间;第四阶梯为沟谷。格街巷空间,王边村的街巷空间由横向、纵向街巷和两座古桥组成。正是这种独特的断面形态,促使村庄形成了这种传统的风貌布局,因此,必须要保护好这种格局(2)保护措施:保持村落鱼骨状街巷空间,民居间的巷道空间基本保持不变。避免新民居和工厂对街巷空间影响,在不影响老村落交通的情况下,远离传统村落中的街巷。已坍塌的阶梯进行植物固坡,未坍塌的崖壁和窑洞,必要时应砖拱券加固,配以绿植。
2、沟谷窑洞风貌保护(1)核心特点及形成原因:沟谷窑洞风貌既是王边村形成的基础,又是其独具特色的景观风貌。因此,沟谷与窑洞的保护,是保护规划的重中之重。(2)保护措施:保护和修复植物,保留沟谷底部现状树木不予砍伐;沟谷上方设置生态处理池,调节沟谷内水流,减轻雨水冲刷和水土流失、淤积,避免暴雨带来经济损失。既具有良好的景观价值,还可作为污水处理设施,同时还可减轻来自上游的雨水冲击;有效组织雨水排泄,在每个阶梯建立相应排水管沟,集中向下一个阶梯排水,减少对土崖壁的冲刷和对窑洞的破坏;保护“树根长在土壤外”的独特景观,避免绿化过程中对其破坏和影响。
3、文物古迹保护(1)核心特点:王边村保留下来的文物古迹有王氏祠堂、王家大院等多处,这些古迹记载和传承着先祖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徙至此的历史和家族的发展。(2)保护措施:对村庄内的相关文物古迹,以修旧如旧,保持其原汁原味的古韵,唤起人们对特定时期、特点历史的记忆感。
4、历史文化价值保护(1)核心特点:王边村最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是迁徙文化,作为山西大槐树居民向东迁往华北平原的第一个落脚点,祖辈们扶老携幼,背井离乡,来到丘陵地区的王边村定居,依然怀念家乡,王边村众多的槐树也印证了这一点。(2)保护措施:最能体现王边村的迁徙文化,除了窑洞风貌外,还有“奶奶土堆,爷爷槐”的传说和实物,这是迁徙文化的重要承载。
5、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1)核心特点:王边村代表的迁徙文化、酿酒技艺,王边“四怪”,都能够体现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保护措施:编纂《王边村史》;对王边酒酿酒工艺的场所规划;建立网络平台宣传售卖。
作品是否已投入使用
是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