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印迹乡村创意设计大赛获奖作品
作品名称:潮汕民居新活力——“赶墟去呷茶”概念馆设计
创作人员:沈琳
指导老师:许树贤
主创人员所在院校: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赛道:乡村公共设施设计(高校组)
获奖等次:二等奖
作品简介
广东省揭阳市水果种植品类丰富,产量极高,但由于销售渠道过窄,所以水果滞销贱卖的情况已成普遍现象;而潮汕拥有其特有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古代市井生活中的墟市场所仍然存在,基于潮汕地区老民居大部分处于荒废状态,本设计通过资源整合,利用废弃民居结合潮汕文化及墟市特色文化,打造独特的产业链,解决当下水果贱销滞卖的问题。
创作思路
针对乡村振兴中农村老民居开发与利用进行探究,设计方案以民居改造结合农产品销售,打造独特的产业生态链,探索潮汕特色民居开发及发展模式,本项目将传统的潮汕民居元素以及地域中的乡土元素融入设计,以特色文化串联整个主题形成具有地域文化的概念体验馆,并继承原有的潮汕民居特色,在两种不同文化的交融下,塑造概念馆的特色。以概念体验馆为契机带动经济,为大岭村注入新活力。唤醒潮汕区域认同感,活化具有历史意义的潮汕老民居,实用与艺术相统一,为乡村振兴民居改造及特色产业链构建提供参考。通过现场调研得出大岭村果林以荔枝、龙眼、橄榄为主,因为销售渠道过窄等问题致滞销贱卖的情况成为普遍现象。由根源出发,以产业基础为基本,废弃潮汕老民居为基底,置入潮汕特色文化,打造特色生态产业链,至此,“赶墟去呷茶”概念馆应运而生。设计以果品一年四季都可食用为思路,以水果加工流程+实验室为概念,通过潮汕独特的地域特性,置入潮汕地域性文化,延伸出独特产业链,探索潮汕特色民居开发及发展模式。由传统墟市场所具备的文化辐射功能延伸出潮汕工夫茶文化,加以墟市物物交换的概念,打造独特的体验空间,再由潮汕工夫茶文化推演出“仪式感”这一关键词,将“仪式感”置入果品中,得出新理解,即吃果如喝工夫茶,将潮汕人对事物的精细心态延至果品,结合实验室理念,得出“充满仪式感的实验室”。同时将墟市场景置入废弃建筑,以物物交换的概念置入体验馆空间。利用果品作为主题,活用建筑元素,加强空间体验,促进消费。以果制茶,将工夫茶加以茶饮+休闲,茶+点心的概念,将实验室理念置入体验馆。用墟市+果品体验馆+工夫茶文化打造特属潮汕IP,间接将潮汕文化输出。在潮汕建筑空间中融合贯通水果加工流程+实验室理念,打造游玩体验的同时结合潮汕建筑元素打造节点,主题紧扣果品,每个空间都有不同的主题概念,打造出令游客感到新奇的建筑空间。同时,概念馆的设计主要是围绕着采摘——赶墟——制作——呷茶——点心——IP输出打造一个完整的体验流程。旨在让游客对于水果的加工流程以及对果品的应用有全新的认知,同时赋予果品更高的价值。
作品应用场景
时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技术的提高,同时带来果品生产率的提高,随之带来的还有当地市场需求的逐渐饱和,水果销售的问题迫在眉睫,随着揭阳市水果销售严峻的问题的凸显,水果滞销贱卖的情况日益严重。而同时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桂岭镇大岭村同其他乡村一样面临着人口流失的难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乡村人口流失已成现状。大岭村以第一产业为主,以绿色生态为特色,并且大岭村位于各景点中心,并且拥有扎实的道路基础,交通条件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同时大岭村基础公共设施建设较为齐全,道路发达,交通便利,山清水秀,林业发展历史悠久。概念馆提供了差异化的体验,为生活在城市里的大人和孩子带来了不同的体验,成年人和孩子们长期居住在钢筋混凝土建设而成的大都市里,很少有机会与大自然交流。而走进乡村,接近自然,在休闲度假的同时,也能体验到对世界的无限探索。随着疫情的蔓延,长途旅游的难度和风险也越来越大,人们对周末假日旅游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农村发展旅游业承接本地及周边周末度假需求,满足了当前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包含的中国乡村文化元素及作品设计过程中的农民参与度
潮汕传统民居记载着潮汕几代人的温情与记忆,潮汕民居的改造设计不是单单推翻重建就可以的事,更像是一场与历史的交流、与时空的对话,设计师所做的一切改造工作一定是树立在对传统建筑、地区文化历史尊重的基础上,从而实现最终的传统建筑功能的再次利用。潮汕老民居以石门、山墙最具辨识力的建筑元素,在本设计中保留并运用,延续传统文化肌理。果品体验馆的装潢设计在材质上,沿袭了潮汕民居的建筑元素,同时适当的融入了现代手法及新材料,例如将隔断换为玻璃砖砌成的墙体,形成隔而不断的视觉效果;结合果品制作及展示功能将居住功能置换,变废为宝,发挥旧民居新价值。运用新旧结合的方式,适当保留潮汕旧民居特色,如粉刷的白墙,石制的门洞,以及柱、地铺、窗户等充满潮汕老民居特色的建筑风格,形成独特的潮汕印象。结合新材料工艺,加入一些现代的设计手法。用新材料表达传统文化。以材质的创新,平面的变换使得潮汕老民居焕发新生,新旧并置,形成有趣的新旧建筑对话。而在室外的设计中,利用果品加工流程,将晾晒——清洗——加工运用互动装置景观的形式展现,同时置入本土元素,打造特色建筑空间。
设计中的难点及解决办法
1、在设计过程中,为保留潮汕老民居的特色,在不断的推敲设计方案中,结合现代的设计手法,在老民居的基础上重新合理划分空间区域,增加新的功能,解决老民居破损、采光不足等问题,使潮汕老民居焕然一新。
2、怎样更好的把潮汕特有的文化以及建筑元素融入室内外空间,使之有潮汕韵味又不失现代感?通过潮汕本土文化元素的反复运用使空间的载地性文化印象充分发挥出来,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法以及材料去改善老民居采光不足,空间布局的局限性。
3、如何以旧民居的活化带动果品的销售,形成生态产业链。通过在原有潮汕老民居的基础上重新合理划分空间区域,增加新的功能。在布局上和流线规划上改变人们对潮汕老民居的固有印象,提高游客粘着度以及让新客户对潮汕建筑产生新的认知。4、本项目在设计过程中对于概念馆空间的体验形式以及推广载地性文化遇到了如何赋予于空间之中,之后对类似改造案例进行研究参考,最终呈现出“赶墟去呷茶”概念馆最后形态。